12月4日下午,我们来到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雨后初晴的校园一片新绿。这里的校园是崭新的,但翻开学校的历史仍能感受到其厚重。1956年,上海第一医学院正式分迁重庆,建立重庆医学院。近六十年来,一代又一代重医人情系巴山蜀水,培育杏林英才,先后培养了九万多名各层次高级医务人才。

  

历史厚重:传承上医优良传统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在校园空旷处,誓言碑静静伫立,每名医学院新生都要在此立下从医的誓言。他们从接过人生第一件正式的白大褂,站在碑前说出誓言的那一刻,便担负起救死扶伤、护佑生灵的责任。

  

重医的诞生是时局所创、形势所成,既是分迁建校,又是平地突起。上世纪50年代初期,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不平衡,高校布局不合理。当时的西南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十分严重,高级医务人员奇缺。再建一所培养高级医务人才的高等学府,是发展西南地区经济和医药卫生事业的迫切需要。因此,国务院做出了将上海第一医学院分迁重庆、建立重庆医学院的部署。重庆医科大学从建校起便传承上医的优良学风,一大批名师、名医会聚重医,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近六十年的建设发展,重庆医科大学现已成为一所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多层次、多专业的多科性医科大学。

  

新校区:没有围墙

  

我们来到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只见校门,不见围墙。这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2007年落成的新校区,坐落在巍巍的歌乐山和连绵的缙云山之间的大学城中路,距袁家岗校区34公里,位于缙云山脚,因此得名缙云校区。

  

学校宣传部老师介绍: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自然景致,新校区在建设时没有设围墙,保留了绕校一周的泄洪冲沟,以丘陵为基础,形成了适合野生动物生长的湿地、小溪和原生态小山丘。

  

开放式校园最大限度地留住了自然美。但校内是否安全成了记者关注的问题。老师介绍说,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学校在建设时特意在安全二字上动了脑筋。数字化远程视频监控、红外线报警探测、消防门禁远程控制及报警指挥等高科技系统成就了校园开放的胸襟。

  

在学生入住的杏园宿舍区外,没有门卡的记者被挡在了院外。随行老师出示工作证,并向宿舍区管理员说明来意后,仍被婉拒。看来只有让保卫部门出面协调,你们才能进去采访了。陪同的老师说,请多理解,这是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这个插曲让我们对重医的严谨作风有了切身体会,也明白了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为何能在大学城的学校中保持发案率最低。

  

教学:整合课程,提高岗位胜任力

  

学校教务处副处长钟朝晖介绍,作为医学类院校,学校注重特色,努力深化医学教育改革。

  

学校在各专业大量引入探讨式教学、病案分析教学、拓展式教学、专题式教学以及读书报告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改革,实现了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向互动式教学转变,起到启发思维、开阔视野、增强实践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各院系加强网络教学平台的资源建设,广泛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开展辅助教学。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现有网络课程600余门,教学材料1.1万余个,注册用户5.8万余人,累计访问量近2000万人次,教学交互活动活跃,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校深入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试点班课程设置医学综合技能、医学基础知识和人文综合素质三大板块,分别包括器官系统整合、临床医学专业、临床技能课程、生物医学、早期接触临床、公共卫生课程以及自然科学、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构建起以器官系统为主线,适应现代医学教育发展和有助于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整合课程体系。2012年底,教育部、卫生部发出通知,决定将重庆医科大学列为全国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之一。

  

实践:优化课程,提升临床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管理中心副主任刘利聆介绍,2008年建新校区时,学校专门打造实践平台,整合全校资源,成立实验教学管理中心,促使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提升临床实践能力。

  

新校区两栋实验教学楼有3.3万多平方米,跟科研完全分开,供学生使用。同时,学校优化实践课,将以前8至9门实践课优化为5门,单独计分。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超过50%,让学生不仅验证理论课的学习效果,更是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目前,学校已建成包括临床基础技能、临床专业技能和临床技能考试三大平台的高水平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涵盖诊断学、影像医学、外科学、内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急救医学、专科等八个技能实验室。近年来,中心教学人数达2.8万人次;学校建成重庆市级人类生命与健康博物馆,通过大量图片、视频、实物和现代化声、光、电技术,成为市民普及健康知识和在校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实践平台。

  

学校积极开展学生科研活动,对学生项目运行管理、经费、场地、激励机制等作出明确规定;建成400平方米的开放性创新实验室,购置了200余万元的设备,供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有180多个项目获得立项资助和科研指导。近年来,学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实验设计大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等比赛中屡获佳绩。

  

北京学子心里话:

  

临床医学2013级学生张毅:我高中毕业于北京市第三中学。一开始我并没有想到外地读大学,但高考成绩让我基本排除了北京的医学类院校,留在北京只能上非医学类学校。为了遵从内心学医的愿望,我选择了重医。我在网上查阅资料发现,重医在医学类院校里是一所非常不错的学校,且在当地招生的分数一般在重点分数线以上五六十分,在北京是二本招生,这是北京学生的福利。我也提醒明年参加高考的学弟学妹,将选择学校的目光放远些,外地有很多很好的学校,重庆医科大学就是其一。

  

临床医学2013级学生李晸华:我高中毕业于石油附中。因为家人从医,我高考时报的全是医学类院校,最后如愿来到重医就读。现在想想,如果我留在北京,可能就进了北京学生特别集中的学校,每天走读上学,不会有太多改变和成长。我当时曾想用距离换分,到校后发现,收获远多于此。外地同学的高考成绩普遍比自己高。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对我有很大影响。

  

访谈招生办:

  

学校对考生体检标准有何特殊要求?

  

招办:我校不招收色盲、色弱考生;口腔医学专业不招左利手(俗称左撇子)。报考法医学专业的考生要参考公安、司法机关公招条件中的有关要求。其他体检项目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 作指导意见》执行。学校对录取的新生进行入学体检,不合格者和弄虚作假者将被取消入学资格。

  

学生专业课教学是否都在校内完成?

  

招办:学校依据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情况、培养需求,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分别在校本部、附属医院、非直管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和其他教学实习基地完成。

  

学校对报考医学类专业的考生有何建议?

  

招办:考生要从内心热爱医学专业。学医从进入医学院到毕业、开始工作,直到退休,要一直不断地学习。医学是不断发展的。学生只有真正喜欢才能在这条路上长久地走下去。学医的学生还要耐得住寂寞,很多医学专业要学5年、8年甚至10多年。

  

返回
顶部